▲悦读+志愿者服务队招募中,点击报名沙泾港畔的宰牲场
(资料图片)
1933年,虹口沙泾港畔,一座四方形的钢筋水泥大楼拔地而起,宛如一座威严的炮垒,令牛猪羊等望而生畏,这就是工部局新建的宰牲场。
▲宰牲场建筑立面
上海开埠后,随着牛羊肉供应的增长,食品卫生的监督与管理成为市民关心的问题。20世纪初,一位名叫“长江渔客”的日本人撰文告诫刚刚进入上海的日侨:“肉类一定要在小菜场或工部局许可的肉铺里购买。否则的话,有可能是马肉或水牛肉。有时,虽然牛肉还是牛肉,但是不能肯定一定没有结核病,想想便有些毛骨悚然。所以,肉类一定要看清工部局宰牲场的检印后才可以购买。”当时,由于工部局对食品的安全问题管理很严,公共租界内肉铺里卖的上等牛肉,都敲有圆形的印章,羊肉、猪肉和小牛肉则盖有三角形的印章。在一般上海市民的心里,公共租界工部局宰牲场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品牌。
▲工部局宰牲场刚建成时的外观
1873年,因私人屠宰场设备简陋,卫生状况恶劣,且常有疫病发生,工部局便有筹建宰牲场的计划。1876年建成上海的第一所。1891年出资白银12000两,在虹口斐伦路(今九龙路)购地4亩2分,次年兴建完工。1931年,工部局又在狄司威路(今溧阳路)沙径路转角的地方,物色一块地皮,筹建新的宰牲场。
新的宰牲场占地16亩7分,俗称“宰牛场”或“杀牛公司”。屠宰部分设在二楼和三楼里,大部分的屠宰由机器担当,同时有起重机、运输机、升降机,特别省力。
从底层到四楼,分层设有牲畜饲养厩三大间,可以容纳大牛850头、小牛500头、羊1400只、猪600只,足够供应全市三到五天的肉量。冷藏所设在二楼,体积有73500多立方尺。共分九间,可冷藏鲜肉79.2万磅,是上海最大的鲜肉冷藏所。
▲即将进入宰牲场的牛群
1937年,《良友》杂志第124期以“弱肉强食”的标题,图文并茂地介绍这个“亚洲最完备的屠宰场之一”。牛群抵达宰牲场时,先在场前的广场散步,此是“可怜的牛群,是为世间最后一次散步”。进入牛栏后,“先拘留之处三十六小时,紧张之血液缓和后,始去就刑”。而宰杀过程,有条不紊,有“君子远庖厨”之称。建筑中的圆格子中“为挂肉处,使空气流通,肉不至腐。”
随着设备的先进化程度加快,后来主要采用现代化的电击设备。黄牛和水牛从牛棚走上杀场,再变成牛肉,平均只需要一刻钟。
宰牲场周边的河流,原本污染就很严重,新的宰牲场的建成,更引起人们对环境卫生的关注。对此,工部局应该是有所改进的,宰牲场有两根大管子直通马路对面的焚烧炉,将所有污物、粪土及稻草等全部通过管道传送到那里自行焚化,焚烧以后成为肥料,苏州河过来的船就把它直接卸到了农村。
关键词: